智慧档案管理系统

新闻分类

联系我们

售前座机:023-63412522

售前手机:134-3614-5128

售后服务:135-9469-7937

公司网站:www.cqkuiniukj.com

总部地址:重庆仙桃数据谷中路9号B11栋


收藏 | 数字经济行业2024年度盘点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收藏 | 数字经济行业2024年度盘点

发布日期:2024-12-20 作者: 点击:

回望2024年,我国5G、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持续取得突破,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巩固提升,有效支撑了我国新质生产力的积累壮大。本期将对今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进行梳理盘点。



一、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01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数字生态融合,面向数据要素市场、企业数字化场景基础设施建设提速。2024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遍地开花。云计算等算力基础设施开始全面支撑企业资产上云、产业链上云、产业集群上云,为产业集群实现协同奠定基础。区块链等数据基础设施在部分发达城市开始全面建设。人工智能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场景在2024年逐渐明晰,并率先在交通、健康、环保等领域形成区域乃至全国性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02 面向“横向打通、纵向贯通”的经济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宏观层面上,全国统一的数据市场规则开始建立;微观层面上,领先的企业开始大量探索新型数字化生产关系。通过技术方案和法规制度,加快政府、产业各层级的“横向打通、纵向贯通”,打造新型的数字化生产关系,为一体化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03 数据资源进入企业财务报表元年。围绕数据资产化,本年度逐渐形成与其相关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数据资源进入企业财务报表规模有望达到百亿量级。根据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2024年成为数据资源进入企业财务报表的元年。


04 释放数字需求已成为2024年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政府和产业级的数字需求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政府主导下,在医疗、教育、建设等领域,率先形成规范化的数字需求市场。


05 数字农业成为全面乡村振兴重要的抓手和驱动力。2024年数据要素市场与农业深度融合,并开始改变农业生产、流通的传统模式,全国各地持续探索规范、可信、高价值的数字农业新范式。


06 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2024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制造业产业链直面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机遇,一些领军企业在国家统一布局下,建起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各地形成大量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07 围绕数据要素市场的第三产业快速兴起。传统“三产”的数字化转型也在加速,尤其是数字金融、数字健康、数字文旅、数字科创等产业,2024年涌现大量新模式。2024年在相关政策鼓励下,出现众多数字化新模式,为百姓创造高品质的数字消费新路径。


08 跨境数据贸易相关的技术、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中国成为建立数据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贸易规则的倡导者、先行者。为适应全球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烈需求,2024年促进数据跨境互联互通的双多边合作持续开展,中国积极探索可行的制度模式、技术方案和产业实践。


09 “数字”与“绿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数字化与绿色化在2024年通过建立碳数据体系等措施进一步深度融合,政府和企业通过数字化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化、通过绿色化获得更高价值的数字化,数字碳中和路径见雏形。


10 地缘政治局势引发网络空间治理模式转变,全球数字合作与治理的新平台不断涌现。中国在全球数字治理秩序建立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迎来数字领域全球化的新机遇。2024年涌现更多全球数字合作与治理新兴平台,尤其是“全球数字契约”有望在联合国层面开启全新的数字领域平台机制,为全球数字合作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生态。2024年,中国在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中也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用中国行动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4)》


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同比增长3.7万亿元,增幅步入相对稳定区间。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融合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持续拓展深化,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10.78%、25.03%和45.63%。





数字产业加快培育发展

中央企业成立数字科技类公司近500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覆盖49个国民经济大类,5G行业应用已融入76个国民经济大类,“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4万个。


数字应用正渗透我国的生产生活全领域

广东、山东、四川等地积极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海南、新疆、云南、西藏等地的数字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不断融入日常服务,山东、福建、重庆等地的地方产业数字化基础较为雄厚。


我国地区数字经济呈现三个梯次发展格局

东、中、西部和东北部各区域的发展特色明显,其中北京、广东、上海三地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优势较为明显。数据要素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广东、山东、四川等数据要素水平较高的区域,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普遍较高。数字经济地区资本活力集中度较高,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五地交易事件数量占全国70%左右,数字经济应用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我国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梯队

第一梯队: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天津、福建、湖北和四川。

第二梯队:重庆、河南、河北、安徽、山西、江西、湖南、辽宁、陕西、贵州、吉林和黑龙江。

第三梯队:内蒙古、广西、宁夏、海南、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和西藏



三、2024年中国&世界互联网大会蓝皮书发布


11月,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今年是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提出10周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来,我国实现了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重大跨越。目前,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网民规模近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8%,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


图3.png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升级,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化布局加速推进,数据规模优势初步形成,“实数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


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10%左右,有望提前实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


据全国数据资源调查工作组测算,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到32.85ZB,数据交易规模超过1600亿元。


全球5G用户数超一半来自中国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5G移动电话用户达8.89亿,在全球5G用户数占比52%。2023年移动市场为中国经济贡献约9700亿美元的经济增量,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1万亿美元,其中5G市场将为中国经济贡献近2600亿美元。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用户突破10亿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指出,一年来,我国数字政府服务效能显著增强,数字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扩容加深。截至2023年底,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用户突破10亿,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通“高效办成一件事”“一件事一次办”网上服务专区。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是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重点话题之一。中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90%以上的示范工厂得到应用。


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新技术新应用赋能数字文化创新,助力开拓海外市场。2024年上半年,数字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7024亿元,同比增长11.2%。微短剧、网络文学、数字游戏、数字动漫等领域精品涌现,《黑神话·悟空》《崩坏·星穹铁道》等游戏在全球市场崛起。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该报告对世界互联网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进行优化,从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和创新能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网络安全和网络空间国际治理6个维度,对全球具有代表性的5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分析。中国在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二。


立足全球,《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梳理总结了世界互联网发展情况:一方面,世界各国稳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扩容升级新阶段。另一方面,全球网络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明显增加,新勒索软件犯罪组织层出不穷。


报告指出,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呼吁各国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今年9月,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还公开发布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本。


总的来看,在即将收官的2024年,在供给端,数字经济通过扩大数字投入,促进劳动生产率及资本回报率的提升,推动经济发展“质”的跃升。在市场端,数字经济通过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吸引市场主体充分参与竞争,推动经济发展活力的释放。在需求端,数字经济通过发挥数字投资利率弹性与数字消费收入弹性,有效扩大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发展“量”的扩张。



本文网址:http://www.cqkuiniukj.com/news/1944.html

关键词: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欢迎给我们留言
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姓名
联系人
电话
座机/手机号码
邮箱
邮箱
地址
地址